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促进> 重点项目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29视力保护色: [ ]字号:[ ]

宁政办发〔201774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329


南京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争当新江苏建设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等战略部署,根据全市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南京市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五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为全市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065.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43.5亿元、增长8.1%,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名列第二;工业税收927.2亿元、增长11.1%,占全市国地税税收总额的46.3%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十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超过1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石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占全市工业比重逐步下降。与十一五末相比,石化和钢铁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8.8%下降到27.3%,下降了11.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占比从24.2%上升到37.6%,上升了13.4个百分点。2013年,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首度超过了石化、钢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出现了节点性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十二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达29%。已有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新兴产业5个,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已达千亿以上,新型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轨道交通产业综合排名国内第一,节能环保服务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已成功申报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实现了五年翻番,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2015年,全市产销汽车75万辆,其中生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10694辆,在全国名列第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4091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的7.2%、占江苏省的43.8%,继续保持了全国城市第四、全省第一。主要产品规模竞争优势明显,高世代液晶面板产量突破1000万片;液晶模组出货量超过2亿片,国内排名第一;智能电网企业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用电信息采集主站系统、继电保护等领域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产品市场份额超过50%

绿色发展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5.67%,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荣获省节能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市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50余项,关停改造小锅炉1247台。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成效,共淘汰炼铁产能210万吨、炼钢250万吨,焦炭58万吨、水泥231万吨、印染2180万米,玻璃207万重量箱、铅蓄电池20万千伏安时,累计节约标煤近30万吨。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和化工生产企业整治行动,累计完成609家企业的整治。截止2015年,全市共整治关停246家化工生产企业,行业规模总量下降20%,石化产业集聚度提升到75.7%左右,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全面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目标。加快推进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主城区域工业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工作。

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41家,市级299家,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建成南京未来网络谷、北斗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等60多家创新中心。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达5609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28385件。全市专利授权总量达28104件,同比增长23.0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达8244件,同比增长56.58%。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7123件,同比增长30.88%。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数、国家级科技平台数、国家科技成果奖获奖数等6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累计共212项新技术新产品列入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两化融合成效显著。在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南京市两化融合综合指数为113.54,位居全省第2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办公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ERP普及率70%SCM普及率40%,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1.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30%。信息技术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光缆铺设达32.6万皮长公里、730万仟芯公里,在全国率先建成开通了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抓住TD—LTE4G)试点城市契机,3G4G基站总数达到33850个,积极推进主要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取得突破,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试点企业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高,新兴产业增速有所放缓,缺乏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新动能不足;二是关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三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均衡;四是仍存在部分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五是工业园区整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整体竞争力有待增强;六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点区域和产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新变化,既有国际环境重大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速推动制造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新趋势。这为南京发挥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加速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

——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对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国家、省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这一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类资源向制造业集聚,也有利于激发南京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打造南京经济升级版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为南京重塑海陆丝绸之路连接枢纽功能、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注入新的动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加快建设,为南京加快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经济优势,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经济发展高地带来重大契机;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南京提升发展层次、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城市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枢纽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将进一步发挥南京丰富的科教人才优势、深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二)面临挑战

——国际国内市场面临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国际贸易规则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消费需求升级速度逐步加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这对南京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拓展产业国际化发展空间、巩固提升产业国际地位带来新的挑战。

——发展动能亟需切换。制造业传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产能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以投资拉动、出口带动的增长方式逐渐向依靠创新投入、需求拉动的方式转变,未来产业发展需实现中高端发展与规模中高速增长双重目标,对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南京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并行,行业和区域走势分化,结构调整面临多重压力和调整。

——环境约束及资源供给趋紧。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质量约束更趋严格,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土地等资源硬约束进一步强化,对产业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南京石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相当比重,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两聚一高主题和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目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引领、南京智造为努力方向,以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为切入点,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重心,以促进创新资源活力释放为路径,聚焦产业、企业、园区创新,着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服务型制造取得突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南京制造升级版,争当全省先进制造业排头兵,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产业对外合作,提升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绿色发展,融合提升。坚持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优化布局,协同推进。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调整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强化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密集带,实现园区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

(三)发展目标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申请量95件。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5%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左右,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6%

两化融合水平提高。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12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5%,产供销财管理集成覆盖率达到70%。建成智能工厂3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工序基本实现智能生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达4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培育一批排头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7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8%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达到600家。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到2020年,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4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大幅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节地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显示。以高世代液晶面板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材料、智能终端等产品及技术协同发展。加快实现IGZO金属氧化物、量子点显示、新型光配向等液晶显示重点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以液晶显示规模化发展、OLED产业化应用、激光显示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规模优势明显、核心技术领先的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基础软件及工业软件。发展自主可控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实时数据库、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电子文件系统等基础软件。发展基于Power技术架构的安全可靠、自主创新的芯片设计制造、软件研发和应用服务产业链。突破自主可控的制造业软件关键技术,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和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开发面向石化、钢铁、汽车、电力、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管理类工业软件。围绕工业大数据,推动工业软件的互联网化、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和规模应用。

——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核心路由交换技术、新型路由交换技术等。积极发展以SDN(软件定义网络)为代表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系统,带动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产品、应用的大规模发展与推广。协同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CENI平台的建设。参与国家5G总体布局,推动重点行业的5G规模化商用。

——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重点开展虚拟化、云存储、云安全、云中间件、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深入推进云计算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开放应用,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开发智能传感、视频识别、智能终端、智能传输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高端实用技术、研制新装备、推进产业化。开展智慧工业、智慧交通、智慧节能环保、智慧医疗健康等物联网应用服务与示范推广。

——卫星应用。重点突破北斗多模芯片低功耗小型化技术、北斗导航与其他信息领域(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遥感等)融合应用技术、融合型位置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等,提高核心器件研发能力,加快行业及大众领域终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家重点布局的卫星应用产业基地和先行应用示范区。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提升通信芯片、北斗芯片、电源管理芯片、RFID芯片等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开展芯片级、圆片级封装等先进封测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硅外延片、砷化镓、氮化镓、引线框架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努力实现先进晶元制造业的突破。

2.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制造装备。瞄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加快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创新,在焊接、物流与仓储、装配与检测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突破智能控制系统伺服系统、高精密减速器、驱动器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专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电力巡检、医疗康复等专用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高速高精传动装置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提高关键工艺水平。加快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加快突破制动、网络、转向架及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完成CRH6技术平移工程,实现城际动车组200公里时速完全自主化生产,实现自主化ATPATO及联锁系统在国内整线运营。完成轨道机车车辆在线监测安全系统100%国产化,实现全路网标准配置及行业标准实施。

——航空航天装备。以国产大飞机配套为重点,提升飞机机电系统综合控制和管理、液压操纵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燃油系统、能源传动系统、第二动力系统等技术的研发能力。抓住国家发动机专业化整合契机,打造国家轻型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优先发展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以成熟整机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3.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创新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加强传统名特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加大医院现有成熟配方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南京优势中成药的基础应用研究。加强磷酰化合物生物转化、抗体人源化、真核细胞表达、递释药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全细胞催化高能磷酰化合物制备、大规模细胞培养和分离纯化等核心生产工艺。加快重组抗栓蛋白RHAPTRAIL变体、YCP海洋真菌多糖等重大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X射线管、高频X射线高压发生器、高性能影像增强器、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专用型医用诊断X射线机、射频肿瘤治疗系统、放射治疗设备等医疗电子设备。

4.新能源汽车。加快汽车工业转型,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重点推动纯电驱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壮大,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最高车速高于150公里/小时的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重点突破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及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等电动附件和充换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积极引导乘用车生产企业推进新能源乘用车的研发和生产。

5.智能电网。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电网领域的深度应用。突破清洁能源发电与并网、大电网实时动态监控、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柔性交直流输电、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现代配电网控制、分布式电源与微网控制、智能互动用电服务及大容量储能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智能电网设备的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生产制造,形成高质量智能化系列产品及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龙头和骨干企业产品、技术和品牌国际对标,提升国际标准化制定话语权。

6.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等绿色与健康新材料,高强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高端装备新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集成电路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和智能制造用3D打印材料等信息与智能产业新材料,积极布局前沿石墨烯材料、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7.节能环保。开发低品位余能利用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推动钽刺刀式加热器、折流杆换热器等高效换热器国产化。开发低速大扭矩伺服系统、电液混合驱动系统、节能配电变压器、空冷岛风机永磁调速装备、立式磨系统等机电节能技术装备,提高机电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大力推广城镇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技术及成套装备。发展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三高废水、核电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和装备,开发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工艺、外循环高效厌氧技术、水质无盐软化技术。加强区域性特征污染物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仪器及信息技术。

(二)转型升级优势传统产业

1.汽车。依托一带三基地的汽车产业布局体系,积极吸引中高级乘用车企业落户南京,适度增加城市SUVMPV车型生产能力。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乘用车发动机模块、自动变速器总成、电子电器零部件和底盘关键零部件系统,大力推进零部件产品向总成化、系统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研发小排量节能汽车,提高小排量节能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支持特色专用车发展,盘活专用车生产资质,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军用特种汽车、市政用车、医疗救护车、物流运输车、消防车等特色专用车。布局实施互联网+汽车行动,推动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用户精准互动,进行定制化生产。推进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汽车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有实力的整车企业、车载设备企业,研发汽车传感技术、车载终端系统平台、语音识别技术、长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推广车联网技术。

2.石化。发展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新型化工产业,巩固提升石油化工、农用化工、现代煤化工、石化装备等优势产业。研发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新型助剂等高端精细和专用化学品,以及有机氟、硅单体及功能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和产品,开发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新品种及农药制剂新剂型、新型农药助剂。巩固EO/PO、醋酸、芳烃等产业,加快发展下游高端合成材料、高端精细材料等,重点聚焦聚氨酯、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功能纤维、精细材料等新材料产品。

3.冶金。发展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苛刻服役条件材料。重点发展新一代优质特钢、核电用钢、石油钻井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材、电站设备用管材、3兆瓦以上大型和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钢铁材料、高速列车用钢、可替代进口的高性能金属基功能结构件等的冶炼和制备技术。重点发展兼具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铝合金、耐热和变形镁合金、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突破轻质金属材料成分设计和工业化熔制技术、超轻金属结构和层板复合结构的设计及制备技术、增强体和基体的空间及尺度可控复合技术与精确成形技术。加快发展高导高强耐电冲蚀铜合金和电触材料、大尺寸非晶材料、航天航空用高温合金、高温耐蚀材料、防火耐辐照核电用屏蔽材料、耐温磁性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并突破成分设计和特种凝固技术及先进粉末冶金技术。

4.轻工。优先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功能食品、品牌服装、高端日化、个性化工美等领域,抢占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家电工业重点发展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皮革工业重点发展高档鞋面革、沙发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和中高端鞋类、皮衣、毛皮及其制品等产品。五金制品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的燃气用具产品、智能锁具产品、功能性健康环保日用五金等产品。日用陶瓷工业重点发展高档骨质瓷、高石英瓷、滑石瓷、高长石瓷和无重金属溶出的绿色日用陶瓷等产品。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方便食品、地方特色风味食品、健康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工艺美术工业重点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欣赏品、礼品、纪念品、环境装饰品、日用工艺品。文教体育用品工业积极发展智能化、多功能一体化的运动休闲健身器材产品。玩具工业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安全益智、高附加值的玩具产品。

5.服装。坚持时尚创意与产业相融合,增加自主品牌知名度,努力打造南京女装整体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差别化高湿模量再生纤维、差别化粘胶长丝以及高档精梳棉等化纤和纺织产品。

6.建材。提升传统建材行业绿色生产水平,加快向功能性材料方向升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重点发展高标号高强度水泥、混凝土、砂浆和特殊功能产品。主动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预制构配件。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科学利废墙体材料。提升产品档次,重点提高保温材料、塑木材料、混凝土添加剂、环保涂料的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三)协同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科技服务。整合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建立创新成果市场评价机制,打造全国研发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生物农业谷、智能电网谷布局建设软件、未来网络、新型数字显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智能电网检验检测中心。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鼓励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托管、运营等服务。

2.工业设计。发挥南京设计资源优势,引导各类设计院、工程咨询机构集聚,以工程设计、专业设计为重点推进建立设计企业集聚区,打造服务全国的设计中心。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从市场调研、技术转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等重点环节上,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法人设计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将研发设计业务分离,提高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3.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内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发展,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信贷市场,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对南京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融资租赁服务企业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发创新业务,鼓励社会机构兴办主要面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型孵化器。

4.智慧物流。依托龙潭、铜井、西坝、七坝四大公用港区,加快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多式联运物流加快发展。积极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跨国物流企业、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多元化并存的现代物流企业体系。完善物流建设和服务标准,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批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动快递业与制造业、电子商务、跨境网购、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引导建设面向全国的智能型快递物流骨干网络。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衔接货物信息,匹配运载工具,整体提高物流业产业效率。

5.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支付类、应用及平台建设类、营销服务类、物流服务类等平台型、功能型企业发展。推动生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上下游资源,融合业务流程,提高专业化生产制造能力,发展网络定制产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开展信息消费示范平台和省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电子商务集约发展。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五、主要任务

(一)聚焦产业创新,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打造产业新体系。大力实施新兴产业提速计划,以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组织制定分产业推进方案,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等优势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轻工、纺织、冶金、船舶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抓住产业变革机遇,紧盯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前瞻布局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石墨烯、燃料电池、仿生材料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增长势头猛、技术基础好、投资回报高、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

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加强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建共享,鼓励对现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等资源和信息的开放共享,推动制造业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共享制造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加快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开展定制化服务,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强化政产学研创新链条各环节协同合作,注重创业孵化、加速器、产业化一体化发展环境的打造。

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实施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梳理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明确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产业化目标,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步伐,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力争组织突破10项当前优势产业和战略前沿关键核心技术。

建设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建设跨地区、跨领域的南京机器人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及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制造业创新中心。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整合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资源,组建15个产业创新联盟。

(二)聚焦企业创新,持续增强提质增效新动能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南京制造发展要求的先进标准。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构建新产品快速认定通道,建立新产品产业化众筹平台,支持本地新兴产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在政府投资工程和项目中优先采购选用。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质量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培育高端产品市场发展壮大。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推动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围绕品种开发、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和品牌管理体系,推广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质量标杆、品牌培育等领先企业示范行动。鼓励企业以行业领军企业、国际标准和未来市场需求为标杆,针对装备、技术、工艺、产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对标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培育排头兵企业。实施排头兵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争先创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及信息服务、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质量效益领先、市场份额高、在细分行业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拥有行业内话语权的排头兵企业。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服务和环境营造方面的主导作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促进科技、产业、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向排头兵企业集聚。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引导骨干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大企业集团。

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营业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占据细分市场高点,努力培养一批中小企业特色单打冠军。打造一批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发展载体。建成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继续推动百优民营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发展实体经济,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新生力量和后备梯队。放开民间投资及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培育各类民营经济主体,加大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服务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允许社会投资主体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方式出资参与市属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民营企业降本增效,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三)聚焦园区创新,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

加强生产布局的统筹协调。围绕一区三枢纽,把握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有序推动片区整治和重点企业搬迁改造,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江北新区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业领域,谋划大项目,打通产业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空港枢纽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业、临空高科技产业等,打造以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关联产业、航空引致产业为主体的临空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临空产业示范区。海港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物流贸易、与港口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港枢纽经济区先进产业体系。高铁枢纽经济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快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制定南京市产业布局指引,明确各个园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产业。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及工业软件、卫星应用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全力打造南京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新港高新园、江宁高新园建设成为南京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南京化工园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领域新材料,择优向石化产业链下游高端精细材料领域延伸发展,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推进省级开发区特色发展。浦口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新能源商用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溧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新材料产业。六合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水处理)产业。高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部件及数控专用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核电装备、海工装备等重特大装备)产业。雨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软件产业。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云计算、智能交通。加快空港经济开发区、高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设。积极支持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推进创新载体和集群建设。强化园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集成电路、基因测序、北斗导航、轨道交通等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筛选如卫星应用、3D打印、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前瞻性产业。

(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取得新突破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企企通工程,满足园区内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需求,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企业基本实现高宽带专线全覆盖。建立工业互联网共享平台,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加快推进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南京云计算中心和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麒麟)建设。

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等方面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建设。实施企业智能装备升级计划,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重大装备智能改造、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制造模式集成创新、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企业制造装备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订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企业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先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对接,逐步形成智能制造的推广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推进计划,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行业特色应用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支持制造企业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化升级。

(五)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完善绿色生产相关制度。积极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两免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遏制两高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应当依照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的方式取得。实行碳排放统计制度,编制钢铁、汽车、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完成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任务。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和产能,建立落后产能行业的企业退出机制,通过提高标准主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

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以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建设市级能耗在线分析监测平台,逐步形成覆盖有关区(园区)和重点用能企业的三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每年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推进南京化工园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南京经济开发区等四大国家级开发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改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旧工业产品再制造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园区、行业之间探索开展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循环利用模式,建成国家级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拓展国际合作领域。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用好和放大后青奥效应,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输出优势产能,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集团。依托南京开放型经济基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推介工作,积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韩国、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对接,吸引外资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招商引资重点,进一步加大先进产能的引资力度,提升利用外资的综合效应与溢出效应。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重点引进龙头型、带动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终端产品制造企业。

推动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鼓励并购国内外科研机构、参股国内外优势企业,选择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支持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建材、机械装备等行业走出去,拓展深化产业投资和产能合作,探索跨国产业链合作模式。注重对外开放载体建设梯度化发展,加快培育六合数控机床、高新区生物医药、化工园新材料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创新加工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加工贸易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重点引进龙头型、带动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终端产品制造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用好保税仓储优惠政策,进区设立保税仓库。支持区内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外发加工、委内加工、返区维修、深加工结转等保税功能,带动地方产业配套。

(七)加快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取得新突破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积极拓展制造业产业链条,推动从单纯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实现产品在线支持服务、个性体验服务、个性化设计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专业化运营服务转变。创新生产外包和技术增值服务模式,实现关键生产环节控制、一般生产环节外包,提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推动实施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整合,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提升制造效能。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南京智力资源优势,做强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网络营销实现品牌培育和市场扩张,鼓励中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引导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重点建设信息技术平台,发展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形成对制造业有力支撑。

大力弘扬工业文化。大力发扬工业精神,壮大工业文化产业,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培育特色工业文化,提升工业形象。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树立工匠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推动工匠精神成为生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加强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建立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现制造业资源跨行业共享,促进产业资源有效整合。支持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各类平台运营服务模式。建立数字化检测平台,提高工业流程的再造和优化。加快建立知识库,实施信息技术集成、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服务。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广泛集成企业间和社会制造资源,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依托中心城区、制造业基地等,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建成一批高水平、广覆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集聚高端要素,形成产业发展高地和新的重要增长极。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权力事项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建立统一明确的清单调整制度,确保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梳理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责权一致,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优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大政府自身改造力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国家、省下放给市场的权力全部放开,接好管好国家、省下放的审批事项。市级层面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有效开展资质资格清理。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办事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放宽民资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和产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更好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按照《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产业发展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重点对各区(开发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情况、企业投资环境、要素保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推进项目要素保障。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环境评估、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建立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

优化工业用地配置。逐步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及闲置厂房流转机制,支持企业集约节约用地,对在存量工业用地范围内利用空地、拆除现有建筑重建或加层等方式扩建来实施技改的企业,经批准后可通过容积率奖励的形式,减免新增建筑面积部分的土地出让金。

落实安全指导职责。强化风险管控预防机制,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注重事先防范,落实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重大危险项目布局与落地。推进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强基、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安排和使用好市级相关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节能降耗等项目。

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杠杆效应。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杠杆效应。通过市区联动、政企联动,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建立南京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形成“1+X”的基金体系。

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积极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股权质押、过桥贷款等贷款业务,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企业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实施技术改造,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入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落实国家、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加速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实施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重点产业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

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和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发展适应智能制造等新业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突出新兴职业和技能、高端职业和技能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等。

完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为基础、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保障和激励体系。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转让、信息服务等活动中的收益保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期权、股权等知识资本化激励方式稳定人才队伍,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成长机制。优先推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参加国家、省市重大工程,提供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经费支持。(信息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7329日)

【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