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高新> 媒体聚焦
创新引领 快速崛起——写在南京江北新区获批设立两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17-06-27视力保护色: [ ]字号:[ ]

两年前的今天,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拉开了这一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新区高端定位、高位迈进、高速崛起的序幕。

转眼间,江北新区已经走过了精彩开篇的元年和开发建设全面启动的关键之年。两年里,新区锁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即“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瞄准打造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努力围绕“新”字做好文章,体制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开发、民生事业等诸多领域亮点纷呈。

长江之畔,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快速崛起。

围绕“创新”做足文章,新体制激发新活力

上月,一则重磅消息在南京“激起千层浪”:江北新区正式获批将满两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意见,进一步完善新区管理体制。此次调整之后,新区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和化工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按精简高效原则,优化重组新区职能机构和重点产业发展管理机构。

更重要的是,此次调整赋予了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今后开发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原高新区、化工园区以及顶山街道、葛塘街道共386.25平方公里,如今成为新区直管区;在直管区内划定33.2平方公里核心区集中开发,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意味着,新区原本1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范围扩大了一倍多;同时,原浦口区顶山、沿江、泰山、盘城和六合区大厂、长芦、葛塘7个街道也开始由新区统一托管。

获批成立至今,江北新区一直在“新”字上做文章。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昨天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对江北新区的“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中,“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排在首位,江北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自主创新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国家级新区。因此,这两年来,新区一直在努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要素支撑,培育新的发展形态,区域发展活力被不断激发出来。

今年4月,台积电配套项目、欣铨(南京)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半导体测试项目开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家企业落户江北新区,从名称核准到注册完成仅用了一个工作日的时间。这背后,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的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功不可没。

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江北新区正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之外,还在稳步推进“证照分离”试点改革,同时积极组建投资代办服务中心、努力完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目标是打造“长三角区域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最短、行政审批收费最少”的新区。

去年下半年,江北新区专门出台推动创新创业的十条政策并制定相关细则,其中明确对符合条件的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在国内新区中绝对称得上“最大手笔”。今年至今,这十条政策已有5项实际落地并完成申报,很快,符合条件的人才和项目就将获得来自江北新区真金白银的扶持。

新区的“新”还体现在大力推进重大试点工程。去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及产业园建设两个国家级试点工程落户新区。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试点效应逐步显现。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都是创新的重点。这两年来,新区积极推进土地储备中心、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置,推动规划国土“两规融合”。与此同时,新区还与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了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

一项又一项大力度的创新举措相继出台,南京的江之北正崛起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区。

“主业”铸特色,新产业推动新发展

在浦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南京工厂眼下正在紧张施工。自去年3月签约落户至今,项目进度已完成86%,目前基建工程初步完成,无尘设备和空调已进场,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实现试生产。全球芯片制造领军企业台积电相中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全球最先进的12吋晶圆厂,预计将直接带动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产业300亿美元投资。

同样是在浦口开发区,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的紫光半导体产业基地今年初开工。在两个“巨无霸”项目的带动下,从去年至今,江北新区已快速集聚上百家集成电路企业,几乎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其中仅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排名前10的企业已有一半在此落户。据测算,到2020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达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芯片之城”。

新区获批之初,就已明确“主业”——重点发展“4+2”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4大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服务2大生产性服务业,全力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短短两年时间,3大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凸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依托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国际健康城,新区已集聚生命健康产业企业140余家,去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0%;同时,中瑞健康共生城、中法产业园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新载体也正在加快建设。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新区目前已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0余家,今年预计业务收入可超500亿元。总投资73亿元的上汽桥林依维柯项目已于今年4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0亿元的上汽集团混合动力新能源乘用车汽车项目,将结合南汽浦口基地产能提升工程,实现新能源整车设计年产能5万辆,预计今年可投产。

目前,在江北新区主导发展的产业体系中,轨道交通、石化、生物医药占全市比重均达到40%;卫星应用、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航运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近3年产值年均增幅都超过20%

两年来,江北新区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始终保持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去年,江北新区生产总值达184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89亿元,占全市比重上升到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3亿元,占全市的28.2%

今年上半年,江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16月,新区直管区386平方公里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8%

规划先行建城市,新理念彰显新面貌

本月初,南京江北新区CBD地下空间一期项目设计方案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在用地面积48公顷的地下,打造一座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将管廊、交通、商业、轨道等在地下实现相连和整合,江北的这一超大“地下城”尚在规划阶段,已经让人惊艳。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江北新区在“地下”做文章。最近,新区核心区的浦辉路上,大型挖掘机正“张牙舞爪”,向地下六七米深处开挖,这里是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示范段的建设现场。去年,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已建成10公里。

新区地下管廊二期工程全长53.41公里,已开建的示范段长2公里,除长度更长,二期管廊还将更“宽”,包括浦辉路等一些路段,管廊将建成5舱,总宽13.5米。5舱分别是“环卫医疗舱”、“综合舱”、“燃气舱”、“雨水箱涵”、“初雨收集箱”。建成后,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电力、电信、给水、中水、垃圾、污水、雨水、燃气、空调热力管9种管线全部下地,也是全国首例。

自获批之初,江北新区始终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理念。两年来,新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审批,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省级层面报批;启动各类重要规划90余项,完成新区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50余项,新区规划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虽然新区核心区尚未有高楼大厦林立,但地下空间早已非往昔可比。

“生态优先”也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珍珠泉……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新区建设始终不忘生态保护。滨江大道西侧正在施工的,是新区去年4月开建的超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最近已经可以看到首个启龙亲江公园的雏形。这条长约7.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85公顷的“绿带”贯穿新区核心区南北,直通老山,未来将一共建成5个公园,成为新区名副其实的“绿肺”。

同时,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框架迅速拉开。为解决“过江难”,正大力推进长江五桥建设和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今年底前,宁和城际也将具备通车条件。两年来,新区中心区范围内已完成滨江大道、七里河大街等20余条道路建设,“四横五纵”主干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一批民生工程也加速推进。市一中江北分校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开展室内装修,今年下半年将交付使用;鼓楼医院江北分院也已进入内装阶段,预计明年6月开业;江北新区规划展览馆(新区市民中心)近期已正式开工,南京美术馆新馆、南京江北图书馆等场馆建设也都在加紧推动中。

两年、730天,时光如白驹过隙,但新区发展已是收获丰硕。这里,产业实力迅速壮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配套日益完善,群众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才是一个美好的开端。未来,一个“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的新区,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南京江北崛起。

本报通讯员 吴燕

本报记者 张璐 朱晓露

来源:南京日报

【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